高等教育是燃起求知學習之火,不止於知識技能的填充。我們提倡的終身學習是享受持續進修的滋養和快樂,而不是短效形式主義。很高興多年的教學以來,我們在文化大學EMBA及碩專班同學們的身影行動中看到了一個個勇敢築夢且踏實成長的終身學習榜樣。他們踏入校園時或許已經是產官學界的優秀人才,或許是初出社會蓄勢待發的熱血新秀,卻不約而同的展現勇氣,從專業深化到跨域學習,從進修到進階成長,立足台灣放眼國際。恭喜並祝福我們的學習榜樣,自信洋溢、鵬程萬里!Be proud of yourself. Be proud of us.

Logo Image
Logo Image

學習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期許自己提升專業與英語能力, 並且樂於學習,累積實力,增加自我價值。一開始想報考EMBA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想要拿學歷,在人力資源的工作領域累積了10多年的實務經驗,覺得還是缺法理論學理的專業素養,憑著一股衝勁就報考了文大國企所EMBA人力資源組,開始真正的學習生涯。

在EMBA的學習過程中,張育甄分享了她最大的收穫之一:考取BBC(Board Certified Coach)國際認證專業教練證照,為期18周的密集學習模組演練,並真正執行個案練習,張育甄回想起考照過程,辛苦但卻收穫滿滿,這也是她人生第一張國際證照,學到的模組應用,讓她可以在同事有工作困難找他幫忙時,透過引導協助同事找到解決方法,「理論與實務相互應用,讓學習真正發揮功效」。

另一個大收穫也是學習中印象深刻的,就是參加海峽兩岸管理碩士學術交流研討會,張育甄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到中國大陸,除了完全打破原本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之外,她在企業參訪中更是對中國創新服務、科技運用等服務品相刮目相看,由於張育甄本身在服務產業工作,透過參訪,把學術與實務相互應用,並再重新端視自己的工作線上,讓她受益良多。

面對工作、家庭、學業,張育甄說,每天孩子睡覺後,自己摸黑打開房間燈,泡杯咖啡才是自己的讀書時間,讀書真的很累,但很有價值,現在還會懷念那段拼考試、趕報告的時光,也因如此,畢業後反而閒不下來,知道文大推廣的英文課程是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合作設計的,每週繼續回學校進修英文,她給自己的期許是提升英語能力,並且樂於學習,不斷累積實力與增加自我價值。


▲第一次到中國大陸參加海峽兩岸管理碩士學術交流研討會,對於他們的科技服務受益良多。

Logo Image

大學念的是資訊管理,研究所攻讀建築及都市設計,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選擇EMBA再度跨領域到國際企業所的財務金融組,曾麒翔表示,他的學習動機來自於「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年輕時,學是為了理想;中年時,學是為了填補空洞的心靈;老年時,學則是一種意境,慢慢品味、自樂其中。「我因為還年輕,學習真的就是為了理想,而且我選擇跨領域學習,更是因為相信自己的夢想。」

在職場工作多年,曾麒翔說,多多少少都會有種倦怠感,腦袋也會隨著工作變得混沌不明,而他選擇「求學與讀書」這個方法來充實自己,特別是學習理論可以實際驗證在工作,再透過論文撰寫過程中,在腦袋裡不斷進行著思考、歸納、演繹的過程,這邏輯的訓練,讓他覺得受益良多。

由於曾麒翔本身的英文能力就不錯,在參與義大利國際學術研討討論時,他反而不害怕全程英文發表,但更重視論文內容、口條表達、語氣輕重的調整,他說,自己選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海報呈現,沒想到這比上台發表更困難,因為他必須把自己的論文,列印成海報,解說給參加與會的所有研究者,但就算再困難也是熬過了,增加了他的歷練,也增進了自己的實力。

經過兩次不同領域的碩士學習,曾麒翔表示在生活中,自己在面對任何人、事、物,總是能夠看得更高、更遠,也因為思考邏輯的訓練,在遇到問題時,能更加深思熟慮,再搭配理論實務互相佐證,在工作執行上也更沉穩,對他來說,這些學習的累積是儲備能量的過程,他在等待時機、展翅高飛。


▲累積自己的知識能量,拓展視野,讓自己的人生歷練更豐富。

Logo Image

「念研究所一直是心中的夢,剛好遇到工作瓶頸,所以決定走回學校讀書,把學習當做休眠種子,讓知識在腦袋中成長茁壯。」重新進教室當學生,林昱如說,滿是期待、渴望與熱情洋溢的心情,每一堂課、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想要深刻的記在腦子裡。

扎實的學習與論文寫作,經歷過多少挑燈夜戰的研讀日子,就算休息時闔上眼,腦中思緒還是不停運轉,不斷組合、拆解、再組合,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法、再提出建議,反覆又重新的來來回回,卻總能在靈光一現時跳出答案,這些思考的過程,都是學習中最有趣的地方。

若要分享讀EMBA最大的收穫,林昱如說,那肯定是自己的受挫力提高了、視野不同了,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強了,沒想到在短短2年的學習時光,從一個資深的上班族,像是換個腦袋似的變成資深且靈光的工作者。

參與義大利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就讀EMBA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憶,原本只是單純想趁此機會訓練自己英語口說表達能力,但實際參與國際研討會發現,不只是英文進步了,國際視野也不一樣了,與與會學者互動及同學間的交流,更讓她對學術議題有更多創新發想。

林昱如把EMBA學習比喻成一種野雁精神,野雁每年要飛好幾萬英哩,他們有著共同目標,在飛行過程中彼此鼓勵、互為領導、互相替位、接受與給予、學習與成長,除了強化自身之外,更透過努力學習領域外的知識,彼此欣賞,良性競爭,在團隊合作之下使夢想圓滿。


▲選擇進修EMBA,不但視野更國際化,連創意想法都更不一樣了。

Logo Image

坦言一開始只知道想要進修,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許禾昇,活潑開朗又帶點俏皮的個性,在採訪拍攝現場很能帶動氣氛,等到真正開始進入訪談,又馬上正經八百的述說著自己進修的心路歷程。

「我一直很想進修,但身邊的朋友不是沒人在進修,就是告訴我讀書能有什麼用,讓我相當迷惘,直到遇見了文大國企所EMBA,在報考前跟教授詳談之後,發現這趟學習旅程將會帶給我想要追求的目標。」

畢業論文寫的題目是:專案管理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對許禾昇來說,從原本的傳統產業到證券業,工作的轉換上就是一大改變,再透過學習及論文撰寫,他說,整套學理研究、分析以及驗證,讓他更堅定了學習方向,並且能將所學印證在工作上,「所以現在主管都很欣賞我!」

談及EMBA就讀過程中,參與兩岸碩士學術研討會、歐洲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Open Innovation學術研討會以及內蒙國際商學院沙漠友誼賽,許禾昇不諱言的表示,參與兩岸碩士學術研討會發現,打破原本對中國學生的刻板印象,總覺得台灣學生素質文化比他們高,但事實上大陸學生的衝勁更是值得學習;里加學術研討會上聽到義大利學者提出藝術與科技經濟的關係,以及印度學者對快樂重新定義,都是讓他印象深刻且重新思考國際觀與跨領域的議題。

就算畢業了,也不打算停止學習,許禾昇說,拿到EMBA學位只是開始,還要持續進修,回學校受訓考取了商業創新「策略動態分析師」國際證照,未來也不排斥再拿學位,因為「想做的事情還很多,沒有給自己偷懶的藉口」。


▲參與了國際研討會,才發現外國學者的想法比我們想的更寬廣、更創新。

Logo Image